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队伍 >> 学术带头人
学术带头人

主要学术带头人

 

  1.谭云亮,男,1964年7月出生,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山东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科带头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安全生产专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矿山顶板安全科技研发平台”负责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才入选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技学会理事、顶板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力学测试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井工开采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能源环保专业委员会主任、山东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采矿安全与工程学报》、《Journal of Mining》、《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矿业科学学报》等学术期刊编委。

  长期从事深部煤矿围岩灾害防治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深部受采动影响巷道锚杆加固围岩“安全潜力”理论,实现了对锚固支护结构安全性定量评价,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内外应力场”理论为指导,发明了“让-抗”相协调的沿空巷旁支护力学模型,实现了巷旁支护与顶板运动相适应的控制目标,2014年获得国家安监总局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一等奖;提出了煤岩组合能量释放速度指数和三轴卸围压能量释放速度指数两个新指标,完善了现有的国家冲击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2016年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先后完成和承担国家“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10项;出版相关学术著作7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5项,在国内外刊物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SCI、EI收录15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

  2.孟祥军,男,1963年12月出生,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领军人才,山东省杰出工程师。

  主要从事综采(放)高效生产关键技术、装备及重大灾害综合预控保障体系的研究,破解长期制约煤炭安全高效生产的核心技术瓶颈,创造性建立了适应于各类赋存条件的安全高效生产“兖矿模式”,并将其推广至国内外其他矿区,推动了煤炭开采技术的重大变革。他先后完成全国煤炭行业“十五”攻关重点项目1项,承担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负责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负责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1项等56项纵向科研课题,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46项,授权专利30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或参编专著7部,制定国家标准2项,主持完成的“兖矿集团煤炭安全高效开采与洁净利用技术创新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创新成果累计创造经济效益逾300亿元。

  3.周东华,男,1963年9月出生,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教授(双聘),IET Fellow,曾任北京理工大学副研究员,德国洪堡学者,IFAC TC on SAFEPROCESS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控制科学与工程”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技术过程故障诊断与安全性专业委员会主任等,现任山东科技大学副校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过程检测、动态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可靠性预测与智能维护技术等。主持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6部,发表SCI收录论文180余篇,SCI他引2200余次。曾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4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曾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并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2015年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领军人才,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4.翟明华,男,1960年5月出生,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煤炭工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任中国矿业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煤机装备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学会煤矿矿井降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冲击地压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

  多年来一直从事冲击地压防治、矿井通风降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山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

  5.卢新明,男,1961年2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9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曾获得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现任山东省智慧矿山信息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智慧矿山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多年来一直从事智慧矿山信息技术相关研发工作,先后主持了“十一五”863重点项目、“十二五”863项目课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创新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电子基金项目、国家产业化推进项目以及山东省创新基金项目和重大专项等大型纵向项目,科研总经费超过1亿元。授权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25项,主持编制了山东省地方标准《智慧矿山建设规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泰安市科学技术最高奖1项;其负责研发的技术产品已在400多个采矿企业推广使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6.崔洪芝,女,1965年2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材料学会副理事长、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耐磨蚀材料及涂层技术、等离子表面强化、高通量技术,技术成果在矿山、冶金、内燃机、石油等行业推广应用。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课题3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项、工信部重大专项1项、国家基金项目3项、其余项目12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授权专利35项、软件著作权3项;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在《Applied Materials Today》、《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等发表论文150余篇。曾获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青岛市劳动模范等;2012年当选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

  7.程卫民,男,1966年9月出生,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煤矿通风与粉尘组)、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煤矿尘肺病防治基金会预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理事和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安全生产管理协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山东科技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矿山岩层智能控制与绿色开采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常务副主任、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

  长期从事矿山粉尘环境防治研究工作。研发了煤层矿压动压区和静压区混合式注水技术;发明了新型矿井综合机械化采掘面粉尘污染高效控制成套技术及装备;研发了煤矿巷道综掘与锚喷作业区域控除尘技术与装备,显著降低了巷道综掘与锚喷作业区域的粉尘浓度;发明了煤矿综掘工作面风-水双幕联合控除尘技术,实现了对综掘工作面掘进机截割产尘的有效控除;提出了煤矿采掘面高压雾化雾滴尘粒耦合作用机理,从颗粒粒度方面得到了雾滴捕集尘粒的最佳对应关系,提高了煤矿采掘面喷雾降尘效果;研究了黄金矿山尘毒防治理论及工艺技术,显著降低了黄金矿山尘毒危害。研发的系列矿山粉尘环境防治技术及装备,已在全国50多个矿山企业成功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保障我国煤矿职工职业健康做出了积极性贡献。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出版相关学术著作6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8项,在国内外刊物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210余篇(SCI、EI收录13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58项,其中一等奖7项。

  8.张延松,男,1964年7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山东省首批智库高端人才、国家安全生产专家、国家安全生产应急专家、国家安全评价专家、国务院安全事故调查专家、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和安全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职业与健康协会工业防尘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安全技术委员会秘书长。

长期从事矿山粉尘(爆炸性气体)、火灾爆炸研究,工作30余年坚持在科研、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第一线,针对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带领团队开展煤矿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共主持和参加了国家973、863攻关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自然基金,国家重点创新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60余项;主持和参加横向项目10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主持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30余项,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近20余项。在国内外刊物、会议等共发表论文160余篇,SCI、EI学术论文50余篇,专著和编著出版著作16部,撰写各类科研技术报告70余份,授权专利26项。

  9.陆伟,男,1977年5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福州大学兼职教授,重庆大学兼职博导,注册安全工程师。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矿井通风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火灾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和防灭火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及火灾学科带头人、重庆市第三届安全生产专家组委员。

  主要从事矿井安全,特别是煤自燃基础与防治方面的研究工作,对矿井降温,瓦斯抽放利用,矿井安全材料等方面有一定研究。近年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等国家级项目11项,参与14项;主持和参与了重要横向科研项目50多项,其中重大防灭火工程5项(项目经费近亿元)。制订煤矿安全行业标准项目4项;申请第一作者发明专利15项;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39篇(SCI/EI检索16篇)。获得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项(排名3),省部级科技奖5项。获重庆市2013年度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提名、全国煤炭工业一线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

  10.刘伟韬,男,1970年1月出生,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中青年专家,现任中国煤矿开采损害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矿山水防治与利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与力学学会会员。

  主要从事煤矿安全开采、特殊采矿技术、矿井水害防治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项目《煤矿深部开采突水动力灾害预测与防治关键技术》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成果实现了我国矿井水害防治技术整体更新换代,有力推动了矿山水害防控科技进步,对于深井重大突水灾害预防控制意义重大。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973前期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和企业委托课题60余项。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7项,授权发明专利18项;重点参与制定安全生产和煤炭行业标准2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论文23篇;第1作者出版专著2部,参编行业规范指南读本1部。获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等奖项4项,发表教学论文6篇,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2部。

  11.沈宝堂,男,1964年5月出生,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领军人才,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矿业工程”学科建设带头人,澳大利亚“地质技术调查”标准委员会委员等。

长期从事多场耦合岩石断裂力学、深部采矿工程、地表沉降的预防及治理等方向研究,创立了新的裂隙传播准测,发明了热-液-力岩石破裂模拟软件-FRACOD,准确预测和表征受拉伸和剪切作用岩石实际破裂过程;创新研制了地表沉降治理理论技术,提出了无胶结充填开采治理采空区的新方法,实现了采空区变建筑用地,并通过地质力学监测保证了建在老矿区上建筑物的稳定;研发了高边坡采矿法稳定判据及设计方法,发展了深部开采的理论,为深部矿山的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技术基础。主持8项重大国际研究项目,项目经费总额超过800万澳元。发起并领导的国际合作项目,至今已经有包括澳大利亚、德国、瑞士、芬兰及韩国等10个公司和著名研究机构积极参与并支持,主持的“老矿区治理技术”自2009年以来一直得到了澳大利亚政府的大力支持,为老矿区治理提供了经济高效的新技术。其相关研究成果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等发表论文88篇,SCI影响因子合计超过150,在SCI上被他人引用997次,其中他引次数超过60次的6篇,单篇SCI他引最高171次。近5年在《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等本学科国际顶级杂志中发表SCI文章28篇,应国际著名出版社Springer特邀出版专著1部。

  12.陈绍杰,男,1978年2月出生,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先后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等荣誉和称号,现任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院长。

  长期从事矿山岩石力学、开采沉陷控制与塌陷防治方面的科研工作。创新建立了条带煤柱理论长期强度预测方法,提出了煤柱性能提升新技术及方法;建立了条带煤柱长期稳定性能监测方法,实测研究了煤柱长期稳定性能与演化规律;创建了基于采动应力场转移的覆岩形变模型,研究了覆岩移动变形与地表沉陷、塌陷机理及综合减沉技术;以山东济南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基地,进行了采煤塌陷地大型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及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和实践。主持或参加“973”计划前期专项、山东省杰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0多项。第一作者出版专著1部,参与出版专著4部;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52篇,其中SCI、EI收录34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13.张文泉,男,1965年4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煤矿开采损害技术鉴定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土资源部土地复垦评审专家。长期致力于矿山水文地质与水害防治、特殊开采技术等教学与科研工作。针对我国矿山水害防治的现状,带领团队开展矿井水害发生的时变性和模糊性研究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煤层底板层次结构破坏的理念,独立设计了“前端泄漏式多回路注(放)水(气)精确采样系统”;建立了底板突水的层次—模糊综合评判和基于高木—关野模糊准则的集成人工神经网络综合推理机制的底板突水预警系统的理论模型;结合GIS的信息拟合方法、层次分析与物元模型评价,较好地解决了水害发生的时变性和模糊性,建立了较可靠的预报系统,并广泛应用于华北、华东等受水害威胁矿区。参与完成和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企业委托科研课题100余项;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3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1部。

 



Copyright 2012-2018 矿山灾害预防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港579号 邮政编码:266590

电话:0523-86058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