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为光荣的煤炭事业奋斗终生”。
作为中国煤炭领域的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85岁的山东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实用矿山压力理论学派的创始人宋振骐这样说。
怀揣着在祖国建设事业中大显身手的壮志豪情,如今,宋振骐依然在全国各地奔波,奋斗在自己一生喜爱的“矿山”“煤井”的科研、生产、教学一线。
虽已是耄耋之年,宋振骐的工作日程表仍然满满的:今年6月以来,出席GB/J-SDL科学实验室综合项目专家咨询会;在“科技与金融助推淄博新动能提升暨‘双招双引’恳谈会”上作《创新驱动与智能制造》主旨演讲;参加中国矿业知识产权联盟工作汇报视频会议;不久前,到枣庄矿业集团、临沂矿业集团、宁夏煤业集团等现场指导……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宋振骐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方面的研究,使我国的采矿科技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他先后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煤炭科技功勋等荣誉称号。
“向一线要难题的解决方案”
大学毕业后,宋振骐因为成绩优异留校任教。但他没有安于做象牙塔里的教书匠,而是定期带学生下矿井劳动实践,在一线发现解决制约生产的一个个瓶颈问题。
有一次,宋振骐参与抢救被顶板埋住的工人时,似乎整个矿山都压在他的心上。他在心中萌发了向矿山压力抗衡的念头。
此后数年,他深入峰峰、平顶山、淮南、开滦等矿区现场实践,不断探索着矿压之谜。他听说开滦范各庄矿为搞“三下”采煤,曾从地面往下打了十个钻孔,每个孔十多个测点,测出了大量数据,他如获至宝。1974年夏天,他带领16名学生到范各庄矿实践。他利用这些珍贵的资料,带着学生日夜苦干两个多月,分析了十几万个数据,摸到了岩层运动的规律。随后,他写了“范各庄矿上覆岩层运动的基本规律”论文,奠定了他的矿压理论基础。
时隔一年,宋振骐又带着他的学生到开滦矿区同“矿压”展开了第二次“战斗”……
宋振骐一直说,生产一线就是最大的实验室,他一直坚持到一线开展研究。
1976年,兖州第一对矿井(南屯煤矿)发生近百米工作面塌垮的大事故,他不顾顶板来压时刻惊雷般的声响和塌垮的危险,抢夺并整理分析了30多万个顶板活动数据,终于摸清了开采顶板运动的规律,找到了需要控制的岩层范围和控制的办法;1984年.南桐矿务局鱼田堡矿五年垮塌工作面总长达3000多米,严重威胁生产,他深入现场实测研究,改变了支护方式和支护手段,排除了长期不断的顶板事故和沉重的经济负担……
哪里有危险,他就到那里去学习和锻炼。
在林西矿研究的时候,地层深处突然响着如雷般“咣咣、嘎嘎”的“板炮”声。这是顶板来压的征兆。在学生和工人们紧急撤离到安全地点后,宋振骐却向老塘爬去。工人们喊:“宋老师,不能冒这个险!”他顾不上回答,仍坚定地往前爬,一心要得到的正是来压这个关键时刻的数据。事后,他说:“此时冒险正是为了千万个矿工今后的安全。”
现场的矿工,无不为他的忘我工作精神所感动。矿工们时常对实习的学生说:“一个大学老师能够这样不知疲倦、不怕风险的在现场搞科研,这样干事业,哪能不成功。”
在矿井采场这个“天然实验室”里,宋振骐摸爬滚打了60多年,他和同事带领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的足迹涉及全国相关局矿。通过长期煤矿生产的实践和大量矿山事故案例的分析,宋振骐提出了以研究岩层运动为中心的实用矿山压力控制理论,在指导我国煤矿生产和重大事故灾害控制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就。
据介绍,随着压力控制理论的广泛应用,目前,我国百万吨煤死亡率目前不到0.1人。
被誉为“值得中国自豪的专家”
1984年4月,在开滦召开的全国机械化采煤会议上,时任煤炭部副部长的叶青把协助北京门头沟矿改革采煤方法的任务交给了宋振骐。
这个矿的采煤方法不仅丢煤多、掘进率高、坑木消耗大,而且很不安全,更无法实现机械化开采。多年来,英国、前苏联的专家多次改革,均未成功。
有朋友劝他:“老宋,这可是个三十多年没有啃下来的硬骨头,小心弄不好砸了牌子。”他却想,门头沟矿在首都效区,落后的采煤方式带来的损失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而且还会表现在国家科技实力上。因而,再硬的骨头也要去碰碰。
宋振骐于当年5月4日带队进矿,一到矿上就听到有人疑虑地说:“英国人、苏联人都没解决的难题,他们能行?”他便向矿上同志广泛宣传矿压理论及改革采煤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
经过两个月的苦干,他们帮助门头沟矿设计和采用的长壁工作面顶板控制方案取得了成功,结束了传统刀柱式开采冲击地压频发的历史。一位矿工感慨地说:“我们中国人有志气,有能力,外国人办不到的,我们也能够办到。”
1980年,震动全国的松树镇矿瓦斯爆炸事件发生了。事故后不久,宋振骐便应邀去现场。当时,现场的气氛很沉重。
第二天,他就深入现场进行矿压观测,在成功对顶板来压进行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实现了由传统刀柱采煤方法向长壁工作面连续推进采煤方法的过渡。成功控制了坚硬的顶板,消除了瓦斯积聚爆炸等事故隐患……
就这样,哪里有险情,哪里有难题,他就到哪里去战斗。一年中,他有二百多天都在煤矿现场。在四川南桐、山东柴里、徐州义安等矿连续打了几个漂亮仗,不仅解决了那里的危难问题,而且收到了丰硕的经济成效。现场的同志都亲昵地称赞他们是善打硬仗和恶仗的“矿山游击队”。
1983年,宋振骐的矿压理论被认定为先进的正确的理论体系。他先后应邀到美国、德国、日本、波兰、瑞典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和进行讲学活动。很多国际知名学者称赞宋振骐是“值得中国自豪的专家”。
“始终为我国煤炭事业奋斗”
采矿要瞄准智能制造、绿色开采、向海洋要能源……近两年,宋振骐参加了中国战略能源开采N00工法研讨会、全国首家院士团队知产联盟、SDL科学实验室综合项目专家咨询会、中国高校创新创业产业投资联盟、重大山地灾害防治技术及预警高级研修班等各类活动,在会上传授采矿相关技术。他鼓励采矿青年人才要围绕智能制造、煤炭循环经济等开展科学研究,他表示,只有这样,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
对于青年人的培养,他更是不遗余力,为年轻人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他讲求资源共享,所有研究成果都是主动公开,让其他人来批评、指正、研究、发展。在他培养的学生中人才辈出,都成为行业的先锋、骨干……
现在,作为山东科技大学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带头人,宋振骐除了带博士生,还经常为本科生、硕士生开办讲座,传授煤炭开采技能知识。
宋振骐求贤若渴、爱生如子、惜才如命,他拿出自己的积蓄,设立“院士奖学金”,每年资助贫困优秀大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并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科学理论,积极创新,将来为祖国建设多出一份力。
如今,85岁的宋振骐还在忙着写《论犯错误的必然性和如何避免犯错误》一书,忙着写《关于加强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的建议》,预言我国采矿科技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他说自己不可能停下脚步,因为他知道肩上的责任,他要对得起院士和人民教师的荣誉。目前,他仍奔波于全国各地,在中央建设创新型国家、2020年实现全民共享小康社会的进军号角中,带领一大批年轻人,迈着新的步伐,为继续探索地下黑色宝藏的秘密继续奋斗。
在业内有很高声望的宋振骐,常常到全国煤炭开采一线,为企业矿山开采“号脉”,向采矿企业宣传最先进的开采理念,传授矿山安全高效开采新技术。山东犀牛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与宋振骐合作后,积极响应国家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在宋振骐的指导下,把矿山智能设备等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在矿用设备轻量化上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效显著。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这几年,宋振骐又开始了海底采矿领域的研究。在中国第一座海底煤矿——北皂煤矿诞生后,他多次给予技术支持和指导建议,宋振骐认为,海下采煤标志着我国煤炭资源开发进入了一个向海域进展的新阶段,对提高我国在国际煤炭技术市场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现在做的主要是推广无煤柱开采技术。”宋振骐介绍,“过去煤炭开采要开巷道、留隔断煤柱;现在,断顶留巷、柔性挡帘隔绝老塘的无煤柱开采技术已经成熟,可以极大提高回采率,减少巷道维护费用。”
“只要中国煤炭事业需要我一天,我就会奋斗一天,永不止息。”为中国煤炭事业奋斗了60多年,宋振骐如今依然为我国煤炭教育科研事业努力着。
扫码在手机端打开页面
版权声明:转载本网站原创作品,需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得擅自修改标题。若违反本声明,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编辑:金宝权